浙江离海洋到底有多远?
从地理上看,它近在咫尺。6715公里的绵长海岸线,26万平方公里的辽阔海域,4370个星罗棋布的海岛,共同构成了它向海而生的天然禀赋。但从生存空间而言,它又曾远在天涯。“七山一水二分田”道尽了陆域资源的窘迫——人均耕地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,群山如围城,将发展的脚步紧紧束缚。

大洋世家屋顶光伏俯瞰图。何家城/摄
当陆域的耕耘逼近极限,目光便注定要投向那片无垠的深蓝。向海而兴,非一日之功。2003年,“八八战略”应运而生,为“大力发展海洋经济”谋篇布局。这份初心与远见,在新时代获得了更为宏阔的回响。不久前,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进一步明确,要“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,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向海图强之路”。二十多年来,浙江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,逐步构建起以现代海洋产业为支撑、以世界一流强港为引领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的“经略”之路。
从索取到共生,拉近生存距离
海山之尽处,浪涛轻拍舟山沈家门渔港的堤岸,老渔民吴师傅和伙计们满载而归。老吴曾凭着一条渔船走南闯北,见惯了四时丰歉轮回,也见证了舟山渔业从全然“靠天吃饭”到养捕并重的“转身”。

东海开渔节,舟山嵊泗海域千帆竞发。陈炳翰/摄
“70年代,出海讲究的是‘网眼大小皆不漏,一船鱼虾一船金’。”老吴回忆道。然而,这种繁荣背后却是海洋资源的透支。上世纪80年代,敲罟渔法等毁灭性捕捞方式让东海一度陷入“无鱼”困境。涸泽而渔的切肤之痛促使浙江渔民将目光转向远洋捕捞和海水养殖。
1985年,4艘渔船从舟山远赴西非,叩开中国远洋渔业大门。步入新世纪,在“关心海洋、认识海洋、经略海洋”的战略指引下,兴业集团、大洋世家等企业乘势而上,将渔网从西非撒向全球,一步步将中国渔业的名声推向世界。
探海寻鲜成功,保鲜更是关键。为此,专注金枪鱼深加工的大洋世家构建了一条从捕捞、运输到仓储的“-60℃超低温冷链”,锁住深海至鲜。智能车间内同样上演着“速度与激情”:全自动生产线日均流转40吨金枪鱼,每天“吃”掉4万度电,相当于一台家用电热水器连轴运转833天。

国内首艘万吨载缆量海缆施工船“启帆19号”下水试航。张帆/摄
如此庞大的用电量,该如何为“新鲜”减负?当地供电公司给出了“向天借光”的绿色答案。27616块光伏板在厂区屋顶铺开一片“蓝海”,年均发电量高达982万千瓦时,为企业年省360多万元电费。
当技术为“鲜”赋能,一场由“新农人”引领的生态变革也在东海边悄然展开。2021年,刘永虎告别三尺讲堂,投身海岛鱼塘。今年春天,40万尾深海大黄鱼游进了舟山六横海洋牧场综合体,在仿野生环境中悠然生长。更令人惊喜的是,当智能温控系统入驻后,电费直降10%!看到电费账单的刘永虎啧啧称奇,笑称自己成了“数字渔民”。
也在同一年,老吴决定加入刘永虎的海洋牧场,将跟了自己半辈子的渔船电气化改造成观光艇。昔日的渔船摇身一变,成了游客争相体验的“海上会客厅”。越来越多的渔民在家门口端起“生态饭”,开起渔家乐、当起“护海员”,日子越过越红火。

国内首套640千伏超高压直流电缆试验平台建成投运。张道历/摄
和个体人生轨迹一同转变的,是对海洋的认知——“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海洋”。海洋经济发展也不是要割裂与历史的联系,而要在一代代渔民“向海讨生活”的勇气与智慧之上,构建“海洋命运共同体”,共赴一个更可持续、更富潜力的蓝色未来。
再看今日东海,生态画卷已然焕新。渔业资源蕴藏量显著回升,一尾难觅的深海大黄鱼成群溯回。新型渔业形成“蓝色碳汇”,年固碳总量达7.48万吨,生态效益堪比5万亩广袤森林,曾经“耕海牧渔”的田园诗画终于返璞归真。
凭洋问途,丈量世界深度
当人海关系从予取予求走向和谐共生,一种新的力量便从蔚蓝深处升起,将发展的边界,推向更远的远方。

国网舟山供电公司工作人员对大洋世家开展能效回访。刘梦楠/摄
10月14日,自宁波舟山港启航的“伊斯坦布尔桥”号货轮抵达英国弗利克斯托港。这条穿越北极圈的“冰上丝绸之路”单程仅需20天,比传统航线缩短一半,成本降低三成。
航路,决定出路。随着“中欧北极快航”的开通,全球地缘政治的棋盘上落下了一枚意味深长的棋子:全球贸易正从“运河时代”迈向“极地时代”,“中国制造”赢得了更安全、自主、高效的战略空间。与此同时,海洋经济也不再是简单的资源开发,要“更加注重创新驱动、高效协同、产业更新、人海和谐、合作共赢”。

宁波舟山港金塘港区,万吨巨轮靠岸接驳港口岸电,码头上集卡穿梭、船来货往,一片繁忙景象。张帆/摄
“我们父辈的那个年代,港口装卸靠的是肩扛手抬,比的是力气。现在我们比拼的是效率、是智慧、是连通世界的网络。”在宁波舟山港远控桥吊司机钱斌眼中,这座全球年货物吞吐量第一的超级大港,早已超越了一个港口的范畴,正向着国内大循环的战略支点、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演进。
如今,宁波舟山港不仅是“中国制造”的出海直通车,更是迎接全球优质资源的门户。一辆产自重庆的新能源汽车,通过江海联运“一箱到底”,在i-TOS智慧系统调度下,从“出山”到“出海”仅需48小时。当外贸“新三样”漂洋过海之时,制造它们的矿石原料正源源不断地经由港口进入内陆。一吐一纳之间,一条连接内陆与海洋的万亿级产业走廊因此而脉动不息。

舟山岱山大长涂岛上,一望无垠的光伏矩阵熠熠生辉,该渔光互补项目年发电量高达1.26亿度,年减碳排放量约10.6万吨。汤志成/摄
令人惊叹的“中国速度”背后,国网浙江电力布局的“港口智慧用能生态圈”正在释放巨大效益。在终端,港口岸电与设备“油改电”,船舶告别了黑烟、靠港即“静音”;在源头,梅山港区“风光储一体化”示范项目实现源头“绿电”直供,年减碳排放约2.26万吨;在调控端,数字化能储管控平台与岸电“奖补+电价”模式实现“能碳”智慧管理,让岸电接电效率提升3倍。十五年“绿色长跑”,宁波舟山港已成长为集“风光储岸”于一体的绿色低碳港口,为全球港口转型提供了生动的“中国样本”。
曾经“宁波数箱子、香港数单子、伦敦数票子”的历史,正随着柴油烟味一同消弭。浙江,这片自古便以“东南孔道”连接世界的土地,再次被推向了经略海洋的时代潮头。
向海借能,竞逐能源未来
当宁波舟山港的灯火彻夜通明,当“中国速度”在海陆之间疾驰,一个关乎未来的问题也随之浮现:驱动这一切的澎湃动力究竟源自何方?在全球能源格局深刻调整、地缘政治日趋复杂的今天,“推动海洋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”“提高能源自给率,保障国家能源安全”,不仅是时代抛出的考题,也是浙江必须肩负的使命。

舟山市北部海域的岱山4号海上风电场,54台风电机组巍然屹立,将海风转化为清洁的电能,为浙江绿色石化基地的用电需求提供支持。姚峰/摄
今夏,浙江全社会最高用电负荷一度攀升至1.31亿千瓦,4次刷新历史极值。作为能源输入大省,浙江对能源安全的渴望无比迫切。三条“西电东送”的特高压大动脉为浙江注入了远方的清洁水能和无限“风光”,但浙江深知,安身立命的本领必须源于自身。向海借能成为必然选择。
在浙江沿海,自然伟力被转化为驱动未来的澎湃动能。百米风机巍然屹立,将“风的故乡”变为“电的海洋”;光伏矩阵将阳光转化为源源不竭的绿色动力;全球首个核电领域的“灯塔工厂”三门核电平稳运行,年发电量超200亿千瓦时;世界首座3.4兆瓦LHD模块化大型海洋潮流能发电机组“拨动”潮流,奏响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的协奏曲……电从海上来,不再是遥远的期盼,而是这片土地对未来的铿锵回答。
如今,将这些“绿色珍珠”串珠成链的“金钥匙”,正紧握在国网浙江电力“国蛟一号”团队手中。他们自主研发出国内最高电压等级640千伏超高压直流电缆综合性能试验平台,“这不仅支撑了海上清洁能源开发,更打破国外材料技术的封锁。”他们在海底敷设的不仅是输电通道,更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“生命线”。
浙江的雄心不止于“发电”,更在于“造装备”与“定标准”。一条涵盖风机、光伏、储能的完整新能源产业链在温州蔚然成型;国内首艘万吨级载缆量新型海缆施工船“启帆19号”为远海清洁能源开发蹚出“海上高速公路”;“国蛟一号”团队主导构建起海洋输电技术领域的立体化标准体系,开辟“海上能源丝路”。如同“天分昏晓,地割阴阳”是自然的法则,而今,科技正在改写法则的边界。
此刻,我们终于能回答开篇之问:浙江离海洋到底有多远?
浙江从未像今天这样,与海洋如此亲近。当浙江的脉搏与潮汐同频,当万千人的奋斗与海洋的深邃相融,这片土地便真正跨越了心理距离和地理束缚,将海洋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,拥有了向海寻路、凭洋问途的无限可能。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