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色储能集装箱平坦的顶部,突然开始冒出滚滚的浓烟。紧接着,橙色的火苗从底部穿刺而出,火焰肆意翻涌,裹挟着阵阵热浪。
原本崭新的储能柜部分金属外壳,在高温下炙烤下,很快就变得乌黑。所幸的是,火焰始终在一个集装箱内燃烧,并未发生蔓延。
这场大火持续了近50个小时。站在监视器前目睹这一“火灾”的工作人员们,表情却非常平静,他们在观测火势变化,记录相关数据,期间并未采取灭火行动。
因为这是远景储能在密闭空间内进行的一场储能火烧测试。
储能柜燃烧前 图片来源:远景储能视频截图
储能柜燃烧中 图片来源:远景储能视频截图
储能柜燃烧过程监控 图片来源:远景储能视频截图
进行一次火烧测试,成本在千万元级别以上。但包括远景储能在内,越来越多的头部企业,愿意掏钱做一场这样的破坏性实验。
这些实验的目的,是为了评估储能系统在极端灾害情况下的耐受能力和可控性,以向市场证明自身产品的安全性。
迫使企业不惜千金“火烧”自家产品的背后,是安全问题已成为储能行业的一大考验。
储能是电力系统的“充电宝”,可以解决风光发电间歇性与用电需求不匹配的问题。就政策端而言,随着风光新能源装机的增加,多国出台了要求配置储能的政策,叠加此前欧洲能源危机的刺激及电池成本的下降,以锂电池为主的新型储能市场规模快速扩大。
企业端来看,面对电动车放缓的增速,特斯拉加速转向储能业务,2024年储能交付量同比翻番。国内多家光伏企业也开始加码储能业务,视其为抵御主业疲软的第二增长曲线。这些龙头的入局,带动储能成为近年最为火爆的新能源赛道。
作为电网的“稳定器”,储能系统若突发故障,可能导致电网波动,影响社会生产生活秩序。随着储能系统正在从国内偏远配备大储的区域,逐步走向人类居住活动频繁的地方,国内对安全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。
从美国到德国,再到韩国,去年以来,全球已发生20多起储能火灾事故。
火烧实验并不只是一场设备与火焰的对抗,更是储能行业向安全边界发起的一次挑战。在行业竞争白热化的当下,安全问题正在重塑储能产业的竞争规则。
“烧柜子”火了
据界面新闻不完全统计,2024年以来,已有10家头部企业排队开展了储能系统燃烧测试,仅6月以来就有六家企业接连点燃火焰,这种 “预防式投入”似乎正在成为头部企业的共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