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享好友 最新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

可回收物应按减碳效益排优先级……“双碳”政策下,上海垃圾分类如何前行?

2022-11-16 21:2762410

 

可回收物的回收再利用,是否可以排一排“优先级”?湿垃圾的处理方式与减少“碳足迹”之间,有何联系?小区、学校和办公楼又能通过哪些途径为垃圾分类的减碳作贡献?……今天,一场“‘双碳’政策下生活垃圾分类发展方向”论坛在上海老港生态环保基地举行,专家学者和来自各行业的嘉宾各抒己见,为上海垃圾分类的发展方向献计献策。



图说:来自各行业的嘉宾们为上海垃圾分类的前路献计献策 新民晚报记者 金旻矣 摄


从碳排放核算角度建立台账


在上海的垃圾“四分类”中,可回收物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,而在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何品晶看来,可回收物具有很大的减排潜力,甚至具有将整个垃圾处理系统的总碳排放量降低为负值的潜力。但关键在于,要从碳排放核算的角度建立台账制度。


“可回收物对于减碳非常重要,是垃圾分类中老百姓最有获得感的部分之一。现在上海每天的垃圾运输到老港处理,一路都会产生‘碳足迹’。若能把可回收物分离出来,需要处理的垃圾就能减量,也就相应减少了碳排放。”何品晶解释说,“同时,可回收物回收处理后,就能替代很多原材料,这也是减碳的。”


何品晶认为,上海现在每天收集约7000吨可回收物,这一数字或被低估。因此,应进一步明确台账制度,建立可回收物碳排放的科学核算方法,优先收集和处理“碳足迹”较少的品类。“有些可回收物在上海的利用不多,向外运输环节较长,应从运输、产业利用的角度重新梳理,评估哪些品类是最应被回收的。”他认为。


他表示,生活垃圾从投放、收集、中转、运输、资源利用、处理、处置、多网协同等,每个环节都会影响垃圾处理系统的碳排放水平。应确定最优的物流模式和各个处理环节的最小碳排放,建设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的碳指标,科学确定本市生活垃圾领域的碳达峰、碳中和时间点,合理规划未来减碳路径。

    

免责声明: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,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,欢迎转载,注明出处。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
反对 0
举报 0
收藏 0
打赏 0
评论 0
同类
南网超高压公司成功抗击台风“桦加沙”,主网架运行平稳
面对今年第19号台风“桦加沙”的侵袭,南方电网超高压输电公司(以下简称“超高压公司”)提前部署、科学应对,所辖设备未发生跳闸,有效保障了主网架和海南联网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。在台风应对过程中,超高压公司认

0评论2025-09-2610

我来说两句
抢沙发
客服